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菜。翳风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菊花日复一日地开放,不知是为了谁。东晋陶渊明最爱重阳,因为他心中有不平之气,所以总是借酒浇愁。醉后扇着扇子,阻挡秋风吹起的尘土。
陪您喝酒,一天需要喝三百杯才够。站在山上向东边遥望,可以看见雾气之中的蓬莱仙境。朋友和我一个做官,一个闲居,当此之时,只能抱病登高以打发重阳节日。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归去,我却只能伴着月影独自徘徊。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重阳。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古人在九月九日为登高赏菊的节日。云洞:在江西上饶县西开化乡。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孝宗初年,曾任吏部尚书。主抗战,晚年退居信州,与稼轩游。
渊明: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谩:同“慢”,枉然,徒然。谩爱:空爱,徒爱。这里是反义词,应作最爱讲。
胸次:胸怀。崔嵬(cuī wéi):块垒,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
政:同“正”。自:因为。尔:如此。
白衣:穿白衣服送酒的人。
扇:作动词。尘埃,指主和派。
三百杯:形容喝酒之多。⑧蓬莱:古代神话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
翳(yì):同“翼”,用羽毛作的华盖,这里作动词作。翳凤,是说用凤鸟毛作的华盖车。骖(cān),一车驾三马,或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服,旁边的两马叫骖,也叫騑。这里也作动词。骖鸾,是三只鸾鸟驾的车。这里的意思是说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
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落佩倒冠:衣冠不正,喻隐居狂放。
抱病,带病。杜甫《九日》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参考资料:

1、辛弃疾.辛弃疾词选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
2、辛弃疾.辛弃疾词选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

创作背景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作者因被诬陷罢职闲居信州带湖,时韩元吉寓居信州。二人志趣相投,同怀恢复中原壮志,常相交游唱和。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二人同游信州云洞,韩元吉当即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又水洞》,作者便写下这首词,作为其和章。

参考资料:

1、辛弃疾.辛弃疾诗词详注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76

赏析

  上片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的情状,而是引陶渊明自比。他所写的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曲的渊明,兼有为自己画像和代朋友书怀的意味。首韵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而又能显出心中的波峭。同时“为谁开”一问,不仅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且能起到引发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爱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托自己的心胸。以下两韵,明看是代陶渊明写心,其实翻过来看,正是借渊明写怀。“渊明谩爱”一韵是倒装句,是说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浇化之的渊明,喜逢重阳节却无酒可饮。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所以用“黄菊开”、“爱重九”、“正崔嵬”表示对陶渊明的同情与歌颂。下韵以退为进,否定酒本身对渊明有重要意义,谓渊明爱酒并非因为他是个酒徒,而是心中有块垒,不得不借酒浇愁。可是,没有谁打发“白衣”来为他送酒。上片末韵,扇面障尘既是取景于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对渊明中藏块垒的心迹的理解,颇为深刻。而写渊明,实即自写其志。尤其是末韵。用来比拟韩尚书面对政敌的熏人气焰而不为苟且的态度,颇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阳节的相知之乐来写。他写一日须饮三百杯,才配得上为韩尚书饮。既侧写韩的豪酣与洒脱,也是写他与韩的相知投缘之乐。在继两韵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笔锋急转,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当他想见韩将来翳凤骖鸾、归于眺望中的仙山之后,就不免喜忧参半了:他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抱病独登高台而伤感。人我相照,愈觉情怀不堪。这里的“归于仙班”,隐指韩将来的归朝。结韵以想象中形影相吊的情景,在送别韩南涧的归路上,见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别依依和孤独寂寞之感。这样的表达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达自己隐居失意之情的双重功效。

  上片写登高赏菊忆及渊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渊明自比,暗示了作者与其处境的相似。下片陪游后借题发挥,既寄希望于韩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台而慨叹,倾诉自己无法实现抗金报国壮志的痛苦,表达了被迫害受压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单纯的记游之作。

参考资料:

1、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66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落梅风·心间事

马致远马致远 〔元代〕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赏析 注释 译文

鸳鸯梦·午醉厌厌醒自晚

贺铸贺铸 〔宋代〕

午醉厌厌醒自晚,鸳鸯春梦初惊。闲花深院听啼莺。斜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莫倚雕阑怀往事,吴山楚水纵横。多情人奈物无情。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
赏析 注释 译文

更漏子·春夜阑

牛峤牛峤 〔唐代〕

春夜阑,更漏促,金烬暗挑残烛。惊梦断,锦屏深,两乡明月心。
闺草碧,望归客,还是不知消息。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
赏析 注释 译文

苏武慢·寒夜闻角

况周颐况周颐 〔清代〕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听?听也可曾肠断?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料南枝明月,应减红香一半。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十万琼枝

陈维崧陈维崧 〔清代〕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小院深深门掩亚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小院深深门掩亚。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欲近禁烟微雨罢,绿杨深处秋千挂。
傅粉狂游犹未舍。不念芳时。眉黛无人画。薄幸未归春去也,杏花零落香红谢。
赏析 注释 译文

行香子·三山作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後,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赏析

水调歌头(送张左司)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君恩九鼎重,臣命一毫轻。出身事主,刚甚须作不平鸣。老却西山薇蕨,闲损南窗松菊,羞死汉公卿。豺狼敢横道,草木要知名。
秋已素,人又去,若为情。长沙何在,风送呜咽暮潮声。举棹却寻归路,挥尘莫谈时事,得酒且频倾。一片古时月,千里伴君行。
赏析

玉楼春(定空寺赏梅)

毛滂毛滂 〔宋代〕

蕊珠宫里三千女。滴粉为春尘不住。月华冷处欲迎人,七里香风生满路。
一枝谁寄长安去。想得韶光能几许。醉翁满眼玉玲珑,直到烟空云尽处。
© 2023 古诗词鉴赏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