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式微

诗经·国风·邶风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注释
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躬:身体。

鉴赏

  关;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的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的,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劳役的的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的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的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章问,章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的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章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章有情致,同时也引的注意,启的以思,所谓不言怨章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章且每章换韵,故章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怨沉痛的情绪。诗的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的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的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创作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赏析

  《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 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 朱熹《诗集传》释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异体, 《尔雅·释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训,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 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 “路, 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 “‘泥中’犹言泥涂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 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 “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 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 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 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 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 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三十二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 非但韵律和谐优美, 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 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简析

  《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或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牛希济牛希济 〔五代〕

柳带摇风汉水滨,平芜两岸争匀。鸳鸯对浴浪痕新。弄珠游女,微笑自含春。
轻步暗移蝉鬓动,罗裙风惹轻尘。水晶宫殿岂无因。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
赏析 注释 译文

解连环·酬任公用梦窗留别石帚韵

麦孟华麦孟华 〔近现代〕

旅怀千结,数征鸿过尽,暮云无极。怪断肠、芳草萋萋,却绿到天涯,酿成春色。尽有轻阴,未应恨、浮云西北。祗鸾钗密约,凤屧旧尘,梦回凄忆。
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近夕阳、处处啼鹃,更刬地乱红,暗帘愁碧。怨叶相思,待题付、西流潮汐。怕春波、载愁不去,恁生见得?

赏析

南歌子·岸柳拖烟绿

张泌张泌 〔唐代〕

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毛滂 〔宋代〕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章楶章楶 〔宋代〕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香毬 一作:香球)
赏析 注释 译文

荷叶杯·楚女欲归南浦

温庭筠温庭筠 〔唐代〕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李清照李清照 〔宋代〕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长山 一作 长水)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赏析

绿头鸭(七夕)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叹飘零。离多会少堪惊。又争如、天人有信,不同浮世难凭。占秋初、桂花散采,向夜久、银汉无声。凤驾催云,红帷卷月,泠泠一水会双星。素杼冷,临风休织,深诉隔年诚。飞光浅,青童语款,丹鹊桥平。
看人间、争求新巧,纷纷女伴欢迎。避灯时、彩丝未整,拜月处、蛛网先成。谁念临州,萧条官舍,烛摇秋扇坐中庭。笑此夕、金钗无据,遗恨满蓬瀛。欹高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黄沙道中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 2023 古诗词鉴赏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